国家出手!警惕几这种行为可能是自闭症预警征兆!

                                         前段时间,#5岁不会用筷子吃饭可能是孤独症#冲上微博热搜,引起了公众的热烈讨论。

图片
-微博热搜截图-
               事情的起因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印发0~6岁儿童孤独症筛查干预服务规范(试行)的通知》。(以下简称《规范》)
在《规范》里,列举了44条预警征象,例如“4岁不会单脚站立”“5岁不会用筷子吃饭”“6岁不会奔跑”,这些容易让家长忽略的小细节,可能就是自闭症的预警信号。
                      这是国家层面关于自闭症筛查干预的首份规范性文件,明确提出了0-6岁自闭症儿童的健康教育、筛查、诊断、干预康复流程和标准
                        面对一共32页的文件,不少家长感觉到头大,这份《规范》说的是什么内容?自闭症筛查有什么作用?对家有自闭症家庭有什么意义吗?
                                                                        今天,康康就化身科代表,给大家划划重点!
 
 


《规范》说明,孤独症是(也称自闭症)是一类发生于儿童早期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以社交沟通障碍、兴趣狭隘、行为重复刻板为主要特征,严重影响儿童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
孤独症通常起病于婴幼儿期,目前缺乏有效治疗药物,主要治疗途径为康复训练
最佳治疗期为6岁前,越早干预效果越好。
通过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可不同程度改善患儿症状和预后。

因此,在《规范》里提出初筛在孩子1岁内就要开始
 
  • 1岁以内婴儿期4次
    分别在3、6、8、12月龄
     
     
  • 1~3岁幼儿期4次
    分别在18、24、30、36月龄
     
     
  • 学龄前期3次
    分别在4、5、6岁

筛查工具+家长询问
筛查工具为“儿童心理行为发育问题预警征象筛查表”。(如下图)

图片

 
同时询问家长,了解儿童是否出现语言功能和社会交往能力障碍或倒退
例如无法用语言表达、无目光对视、重复刻板行为,或以前可以用语言表达、以前有目光对视,现在无法用语言表达,现在无目光对视等。

初筛由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承担服务。
 
初筛异常情形:
  • 儿童心理行为发育问题预警征象筛查存在一条及以上阳性。
  • 任何年龄段儿童出现语言功能和社会交往能力障碍或倒退。
     
据检查结果,发现异常的,及时进行健康宣教和干预指导,同事告知家长及时转诊。

复筛由县级妇幼保健机构承担服务。

病史询问+孤独症筛查量表
在《规范》里,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采用不同的量表筛查。
 
 
所有18月龄以上儿童,同时应用“儿心量表-II”等发育量表开展复筛
复筛异常情形:
  • 病史询问或观察发现有语言障碍、交流障碍、行为刻板、兴趣狭隘等一项或多项异常。
  • 孤独症筛查量表提示有孤独症风险、可疑孤独症症状。
  • “儿心量表-II”等发育量表提示存在发育障碍或发育偏离。
复筛异常的孩子,告知家长到诊断机构就诊,同时进行健康宣传,开展个性化指导和干预,减轻或纠正儿童发育偏离。
维儿康搜集了9大孤独症测量量表,感兴趣的家长可以扫码获取量表,早筛查早发现早干预。
图片

 

 

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