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守护“星星的孩子”?这6个常见问题一定要知道!
想要自闭症孩子更好康复,首先家长要用一个对待正常孩子的心态去对待自闭症的孩子。
近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儿童神经专科主任医师罗向阳教授受邀参加广东电视台《有请大医生》节目,向大家讲述了自闭症和发育迟缓的6大常见问题:
希望借着这次科普,让大家更了解儿童神经发育疾病,帮更多家长及时察觉孩子的异常,尽早诊治。
P.S.文末有本期节目的完整内容,记得拉到最后查看哦!
自闭症作为一个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在早期发现的时候,它的干预效果会更好。
儿童的大脑具有可塑性,早期正常的诱发和刺激可以有效加强脑部功能的发展。
大脑的可塑性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降低,所以越早干预,对他们康复融合会更好。
作为一个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自闭症的核心症状有两个:
在电影《雨人》中自闭症哥哥雷蒙没办法进行正常的社交,会以不恰当的方式表达情感,例如别人随意拿他书架上的书,他会发出怪声、语无伦次、慌张躲避。
行为重复刻板,必须按照特定时间观看节目,经常重复“谁在一垒”等话语。
出现这些症状,在诊断的时候我们还要思考背后的成因,例如:
语言发育异常有可能是髓鞘发育不良、
社交障碍可能是精神异常、
有一些刻板行为可能是神经递质异常导致的。
但是可以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治疗,改善自闭症的伴随症状。
自闭症儿童的生活能力随着年龄增长和神经发育会有所改善,但重点是社交能力的恢复,所以在自闭症的干预治疗会特别关注这方面。
■ 能生活自理
■ 能有集体意识
■ 能有规则意识
就说明孩子恢复得比较好了,可以融入幼儿园的生活,哪怕是走路慢一点,认知差一点也没关系。因为有集体意识,不需要幼儿园老师分分钟关照、把持、管束。
孩子能够独立上学、成年后能找到一份自食其力的工作,就算是比较好的融合效果。
自闭症主要是社交障碍,而发育迟缓主要是行为的落后。
目前没有确切针对自闭症的治疗药物,但是神经药物在必要的时候是需要吃的。
因为药物等于搭建了一个平台,通过药物能够改善症状(例如焦虑状态),将症状缓解之后,能够更好地帮助孩子进行康复干预。
说到药物,很多家长会担心药物的副作用,这就需要权衡利弊了,如果用药的结果是利大于弊的,我们还是需要给孩子用药的。
在《有请大医生》节目中,节目组邀请了患儿家长饶敏女士给我们分享了她的心路历程。
饶敏女士是三个孩子的妈妈,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小女儿蛋白质代谢异常,大脑的营养跟不上所以导致了神经发育迟缓。
曾经的她也十分痛苦彷徨,因为小女儿不太会交流,经常重复问题,运动落后,担心她长大以后能不能照顾自己,为此每天晚上几乎都会哭。但是在罗教授的康复指导下,孩子有了很大的改善。所以这次想和大家分享作为患儿家长如何应对:
■ 首先家长要用一个对待正常孩子的心态去对待自闭症的孩子
■ 当家长觉察到自己孩子和其他孩子不一样一定要到正规医院评估
■ 在治疗过程中家长保持良好的心态,有助于孩子康复
动动手指头转发出去
,让更多人科学认识自闭症,让更多人知道自闭症是可以治疗的,帮助更多“星星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