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自闭症吓坏的家长如何进行心理重建,走出迷茫?

图片

 

图片
心理重建 
 

迷茫、悲伤、怀疑

彷徨、痛苦、无助

绝望、压抑、忧郁

……

从被诊断的那一刻开始

 这些情绪就郁结在心里

 

我们还没做好准备

做一个好父母

怎么会有准备

做一个自闭症孩子的父母

 

如何理性的思考未来?

如何重新振作起来?

怎样快速走出阴霾,完成心理重建?

 

深呼吸,跟着本文一起行动

 

 

一、这是每个自闭症父母都会有的心理历程

 

1、质疑期

几乎每个家长,在接到医生的诊断书后都会怀疑诊断结果,不相信外表并没有异样的孩子会有这个问题。一个个医院的去挂号诊断,然后又一次次的怀疑诊断,直到筋疲力尽。

 

2、迷茫期

在质疑期后,家长已经接受了确诊的事实,可是又不知如何面对,甚至都不知如何向亲友寻求帮助,会陷入迷茫。不知道孩子以后会怎么样?也不清楚自己要怎么帮助孩子?甚至对自闭症都一无所知。

 

迷茫期的根源在于对自闭症知识的匮乏,导致内心深刻的不安全感。

 

3、发现期

茫然过后,家长会进入发现期。在这一时期,家长认为只要积极治疗孩子一定会有希望,会如饥似渴的学习自闭症的相关知识,从各种案例中寻找高招,会不断的找机构,找专家,尝试各种康复训练方法。

 

4、冲突期

当家长满怀信心带着孩子进入机构进行训练,也积极尝试在家康复,可是发现自己费尽了心思,孩子进步却很小,与同龄的孩子差距越来越大,会感到深深的挫败。

 

孩子的进步与家长的期望完全不一致,是出现冲突的主要原因,在这一时期重点是建立理念的康复训练观念,根据孩子的能力,合理涉及预期目标。

 

5、接纳期

经过以上4个阶段的家长,就会进入接纳期,在这一时期家长已经从沮丧中走出来,也抛弃对自闭症浪漫的幻想,以理性的态度接纳孩子自闭的现实,并对自己的孩子症状与能力有清晰的认知,更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和优点,能够坦然面对未来的发展和挑战。

 

进入接纳期的家长,会在照顾孩子的基础上,也会照顾好自己和家庭,心态更加平和,不再急功近利,而是更为切合实际地去为孩子服务。

 

以上5个时期,是从孩子确诊自闭症后,父母们都会有的一个心理历程,每个人到达接纳期的时间有长有短,造成差别的主要原因在于对自闭症知识的学习程度和对孩子的症状、能力了解程度的不同。

 

二、尽快让自己走出质疑和迷茫

 

1、积极参加自闭症圈的活动

自闭症不是少数,自闭症家长已经形成了一个群体。不要当鸵鸟,既然孩子已经确诊是自闭症,作为父母就应该积极关注圈子的活动,有时前辈家长一句话,就能让自己少走很多弯路。

 

进入这些圈子,你会发现自己并不是孤独无助的,这里有类似际遇的家长,彼此间可以互相交流想法、经验和苦恼。

 

此外政府民政部门以及残联、妇联等组织对自闭症的重视和资源配置也逐渐增多,会组织相关的公益活动,以增进自闭症团体间互帮互助,增进家庭之间的交流。

 

2、行动起来,扩充自己的知识思维

当知识储备不够,就会因为认知的局限而失去判断力,从而陷入被动和猜疑中。

扩充知识的方式有很多,例如书本、纪录片、搜索引擎和登门拜访,关键是立刻行动起来。在这里推荐一部记录片给大家:

 

3、照顾孩子的时候,不要忘了自己

女子本弱,为母则刚。

 

很多妈妈不仅要陪着孩子训练,有时还要处理家务、甚至有的还有工作,简直是个超人。

 

自己的身体早已透支,灵魂也寄托在孩子身上,一旦干预效果达不到预期,很容易整个人都垮掉。

 

佩服和心疼这样的母亲,可真的不建议这样做。这是一场持久战,自闭症孩子的成长,更需要父母本身的成长来带动。

 

父母留出时间给自己充电学习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只有自己电量满格,才更有力量给孩子以支持,不要觉得孩子每一分钟都需要自己。

 

找一两个闺蜜吐露心事,约一两个好友彻夜长谈,都是心灵的释放;保持健康的作息时间,合理饮食,留点时间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总之,照顾好孩子的前提是要照顾好自己。

 

三、再难也不要放弃

 

很多人在成为自闭症父母前,大部分人生都是顺风顺水的,重点大学毕业、有一份令人羡慕的工作,夫妻恩爱。直到遇到这个难题,一下子困住了自己,事业?工作?很多计划都随之改变。

 

自闭症不仅仅是孩子的障碍,也是很多新生家庭发展的障碍。因为感到命运的不公和未来的无望,有些父母支撑不住,不知道未来该往哪走,而陷入对自闭症恐惧的阴影里,甚至会想到去结束这一切。

 

但其实就算没有孩子,我们也仍会有很多其他的问题困扰。

 

没有孩子,夫妻间也会因为不时争吵;婆媳之间也会有各种矛盾闹得不可开交;会对上司不满,对工作失望;对自己前途感到担忧,职场危机...

 

你会发现孩子的问题只是诸多问题的一部分,生活就是由一个个问题构成的,也许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比其他家长有了更多不同的经历和体会,也正是这样的孩子,让我们成长,让我们变得与众不同。

 

有生命的地方,就有希望,再难也不要放弃。无论是哪种程度的自闭症只要积极干预都会有一定的效果,这是对一个生命的责任。

 

四、重新认识并接纳您的孩子

 

孩子在机构干预,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做得很好,可是回到家,父母让完成同样的任务,却根本不听自己的话,总是做不好。

 

遇到这种情况,家长只能对着孩子干着急,或者怀疑教学效果。

 

其实这时候,家长更应该好好问问自己:你真的了解你的孩子吗?

 

试想,如果我们十分了解我们的孩子,能读懂孩子的小心思,孩子因为被理解而信任、支持我们,我们和孩子建立起了非常好的亲子关系,那孩子还会不听我们的教导吗?

 

我们要去理解孩子所有的行为背后的动机和内在需求,而不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更不能把孩子交给机构老师就放手了。

 

1、感官的超敏和低敏

自闭症的孩子很多感官超敏,常常容易受到环境的困扰,有的孩子到陌生的地方,会显得很暴躁,甚至会拉扯爸爸妈妈,请原谅,他并不是一个坏孩子,而是那些可能注意不到的声音、气味、味道、触感让他很痛苦

 

例如听力超敏的孩子,无法过滤环境声波:叽叽喳喳的说话声,刺耳的音乐声,叫卖声,高跟鞋的声音,推拉门的滋滋声,灯管整流器的嗡嗡声...这些可能正在折磨着他。

 

例如视觉超敏的孩子,各种颜色和空间会不停的在他眼前闪烁,所有的信息都向他涌来,他根本无法专注于眼前的具体事物,只会觉得天旋地转。

 

2、对语言的理解

自闭症小孩对语言的理解比较刻板,有些父母的话他并不理解。

例如,下楼梯你想让他“靠左边走”,就不能说“注意安全”,这会让孩子比较困惑,你应该直接说“宝宝,靠左边走”。

 

成语,双关语,同音不同意,推论,隐喻等用语,都比较难理解。

 

3、以视觉为导向的认知能力

相对于抽象的语言,具象的视觉孩子更能接受。

 

所以如果你要教孩子一件事,最好的方式就是手把手做给他看,而不是口头布置任务。

 

例如让他扫地,就需要从拿扫帚开始,从这个房间扫到那个房间,最后倒掉垃圾,要多次耐心教导和练习,并且扫帚放置的位置要固定。

 

因为视觉认知的好处在于能够停留相当长时间,这个房子,这棵树都不会立刻消失,不会像语言一样看不见摸不着。

 

 

4、关注引起情绪的生理原因

自闭症孩子因为难以表达自己的感受,家长又过多关注心理方面的问题,所以往往生理上的病痛容易被忽视。

 

食物过敏、睡眠问题、胃肠道问题都会造成孩子的情绪爆发,还有前面的感官超敏问题,有些问题医生并不能全部发现,这更有赖于家长的日常观察。

 

做好日常的饮食休息和活动的记录,寻找规律,能够很好的发现问题,并进行预防。

 

5、更加关注孩子能做的,而不是不能做的

自闭症只是一个特征,并不能完全概括您的孩子。成年人时常会对别人无法容忍自己的不完美而愤怒,作为孩子更需要一个不断修复自我的环境。

 

有很多成功案例表明,自闭症人士成年后从事的就是与儿时的特别兴趣和能力有关的工作,并且可以非常优秀。

 

因此我们应对孩子的特殊兴趣和能力给予一定的关注,并适当培养,然而更重要的是,将孩子的特别能力转化及扩展到更加广泛的学科和领域中去,这样就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这需要我们父母的帮助,接纳孩子的不足,更关注于孩子发展,去发现孩子的优点,这些优点可能就是打开人生的钥匙。

 

 

为了更好的帮忙家长进行心理重建,走出迷茫,维儿康也邀请了专业的心理咨询团队--德宝心理咨询入驻维儿康。
由一线资深心理咨询师帮家长和孩子解决家庭创伤,婚姻家庭,亲子矛盾,情绪解压等心理问题。
 

如有问题可以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添加琳娜老师咨并预约哦!

 

↓↓报名咨询欢迎加小助手琳娜老师↓↓

图片

添加时注明“心理咨询”即可

 

》》》》》END《《《《《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