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燕群:脑瘫患儿的康复之旅,找回笑容力量

希望孩子健康聪慧,是每个父母的心愿,而人生总有不如愿。我们要做的不是垂头丧气,而是坚持不懈的实际努力。

为脑瘫患儿的康复探索不止、奋斗不息,只愿为家长们排忧解难,让孩子们能够重展笑颜,他是2017年度“羊城好医生”。

从事儿童神经康复工作二十余年,擅长脑性瘫痪、智力低下、自闭症、语言发育迟缓、缺氧缺血性脑病、癫痫、重症肌无力等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治,并在婴幼儿智能、运动发育评估和早期教育指导等方面具有较高的水平,他就是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康复科主任常燕群教授。

今天,我们为大家分享常教授对小儿脑瘫的认识,着重点是他经过多年实践总结出来的康复训练疗法。

 

什么是小儿脑瘫

脑瘫是指由于出生前、出生时、出生后早期的某些原因造成的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综合症,脑瘫不是一种单纯的疾病。脑瘫的主要表现为运动能力障碍(坐卧、站立、行走等)和姿势异常,可伴有智力落后、癫痫发作、行为异常、感觉障碍及其他异常等。尽管临床症状可随年龄的增长和脑的发育成熟而变化,但是其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病变却固定不变。

脑瘫的直接原因是脑损伤和脑发育不良,很多原因构成高危因素,简单的可以将其分为出生前期(占 20 %)、出生期(占 60 ~ 70 %)、出生后早期(1 个月内)的伤害(占 15 ~ 20 %)。一般认为,出生时窒息、早产、出生后重度黄疸、脑发育畸形是脑瘫的主要致病因素。

 

脑瘫的康复训练

 

一、要尽早治疗,不轻易放弃

脑瘫是一种复杂的疾病,在遇到脑瘫疾病时,我们一定要去专业的医院治疗,不盲目就医,不丧失信心,更不能放弃,应努力争取通过系统专业的治疗,使患儿具备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从神经发育的观点出发,婴幼儿的脑组织处于生长发育旺盛时期,进行功能代偿性强、可塑性大,在这一时期进行外界功能训练和刺激性治疗,可以使脑发育不间断,在发育过程当中损伤的脑组织将得到最大的代偿,除了能恢复运动功能,还可以矫正未固定的异常姿势与畸形。

 

二、掌握脑瘫康复要点,提高患儿生活质量

脑瘫康复训练方法有多种,但必须建立在神经发育规律的基础上,康复训练即是通过被动的刺激训练,或者激发某诱发点,控制异常的反射,强制性克服那些不应有的姿势和动作,扶持其出生后就应会的动作,反复强化,便有可能重建正常的功能活动。如世界公认的Bobath疗法,就是从神经发育学入手对脑瘫患才进行康复治疗的。

家长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做任何动作训练时,要注意缓解肌肉紧张,否则训练难以进行。根据神经发育学的顺序,即按照:头—尾、近端—远端、内侧—外侧、抬头—翻身—坐—爬—跪—站—走的发育顺序进行训练。

其次,在训练时,首先要获得保持正常姿势的能力,并用其姿势促进相应动作的发展。

最后,在训练过程中,诱发出希望达到的基本动作后,要反复强化训练,力图及时巩固,最终使这些训练获得动作向日常各种动作泛化,使孩子学会穿衣、洗漱、进食、游戏等,如此才可能使其获得的社会参与能力最大化。

 

三、身体不同部位功能训练法

- 手 -

训练患儿对称地用手:

让患儿练习弹小木琴、小钢琴、揉捏面团、橡皮泥、拍手等。

 

训练手的抓与放的动作:

将小玩具塞入患儿的手心并稍用力压一下,患儿的手就会较容易抓住玩具;把玩具放在患儿手下方的适合位置,鼓励患儿去拿取。让患儿把小珠子丢下去,敲响小钢琴,练习手的张开动作。让患儿抓起一些小物件(小球、方块、豆子等)放到一个容器里;让患儿把圈圈放入架子上,这是抓取与放置连续动作的训练。

 

训练手的精细动作:

如搭积木、拼板、插棍、插针、涂彩、描画等。

 

- 躯干和下肢 -

翻,坐,爬,站,走是婴幼儿正常运动发育的各个阶段,学习和掌握这些基本运动,可以逐渐转化为日常生活中的复杂性功能性动作。

 

翻身训练:

先叫患儿全身放松,以臀部为支点,协助一侧肢体抬离床面,从一边翻到另一边。

 

坐位训练:

首先教患儿用手撑着坐,然后无支撑坐,逐步过渡到坐下可拿身边的玩具,仍能保持坐位平衡。

 

爬行训练:

家长可在患儿的肩、肘、髋、膝部给予适当的支持,鼓励患儿向前爬行。

 

跪位训练(有助于站立)

可先让患儿坐在自己的脚根上,在家长支持下,将髋部伸直,并训练跪位平衡。

站立训练(站立前准备,患儿坐位下,教他身体前倾,向下压他的膝,练习抬起放下臀部):可先实行捆绑站,用宽布带捆住患儿的胸部和双膝,每次捆站半小时;待肌力提高后,让患儿练习扶椅子站,逐步过渡到靠墙站、扶墙站,最终达到独立站。

 

独站训练:

应让患儿背离墙20公分,扶着患儿的髋部,让他保持头部正中位,上身平直,两腿分开,双脚掌平放于地面,短暂松手再扶,逐渐引导患儿加强信心。

 

行走训练

当患儿能独自站立时,进行行走训练。开始时需父母帮助行走,可采用牵患儿衣领或扶住患儿髋部协助行走的方式,有的患儿需要用夹板固定或助行器帮助行走。独立行走时,患儿步态蹣跚,双脚分开过大,手脚不协调,必须进行步态矫正训练,注意一定要求先迈小步。

 

拓展介绍:

常燕群教授,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康复科主任,从事儿童神经康复工作二十余年,擅长儿童神经疾病如脑性瘫痪、癫痫、抽动症、多动症、语言障碍的诊断及治疗,对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也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任职广东省妇幼保健学会儿童神经康复学组组长;广东省儿童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委;亚太小儿神经学会委员。在国内期刊共发表论文3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权5项。在2014年获“广东省助残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在2017年获“羊城好医生”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