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每一个细节都不容忽视,因为他们无比柔软,具有极高的可塑性也极易受到外界的伤害。教育孩子是细水长流的,多一滴与少一滴,日积月累,便成了不可阻挡的洪流。
有些孩子常做眨眼、挤眉、吸鼻、噘嘴、张口、伸舌、点头的“鬼脸”,有些家长可能不以为意(不将其放在心上),“毕竟是孩子嘛”,“天性吧”,“正常啊”;有些家长可能不以为然(不认为这是对的),在某些场合会觉得孩子“没分寸”“不礼貌”,因此批评孩子。
然而,在他眼里每一个孩子都是好孩子。他认为孩子们的“异常行为”一定“事出有因”,认为以孩子的小细节、小动作为切入点,可以打通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正确道路。
他从事儿科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三十余年,擅长儿童心理及神经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并在儿童健康、学龄前期儿童教育和儿童行为发育等方面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他就是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儿童神经专科主任医师罗向阳教授。
罗向阳教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儿童神经专科主任医师
罗教授对儿童抽动症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诊疗经验,他表示,孩子爱挤眉弄眼可能是有抽动症,今天就让我们为大家分享罗向阳教授是如何解读抽动症的,以及如何预防治疗抽动症。
何为抽动症?
抽动症是不自主的、反复的、快速的一个或多个部位肌肉运动抽动或抽动伴有喉头发声一组临床综合征。如果发现孩子有脸部肌肉抽动或者总在清嗓子、蹬腿,极有可能是抽动症。如果孩子总是重复上述某一个动作,或者抬腿、甩头、耸肩等,就应尽快到儿科神经专科进行确诊和治疗,不然将会加重孩子的自卑心理,造成人际交往困难,影响到将来的学习、就业和生活等。
孩子为什么会患抽动症?
压力大是一大诱因
罗教授表示,除了先天因素,抽动症还有很多诱因,例如压力过大,而神经质体质的孩子就更容易中招。现在的孩子都是宝,哪里有什么压力?而这就是大家常忽略的问题。罗教授说,现在很多父母都希望孩子不输在起跑线,常常帮孩子报各种补习班,加重孩子学习负担;不仅如此,还对孩子要求越来越严格,喜欢用命令式的语言训斥孩子,玩一下玩具都要挨训斥,这些近乎唠叨的管束就是压力。孩子不仅有学习压力,还要承受各种其他压力,体质较敏感的孩子就容易诱发抽动症。
爱玩电游是高危因素
“患抽动症的小孩,男女比例是4:1,长时间迷恋电视、游戏也会诱发抽动症”,罗教授指出,打游戏和看电视会耗费大脑神经递质,造成大脑神经递质不平衡,多巴功能亢进,大脑皮层控制力下降,皮层下的功能活跃,出现多动、抽动的行为。
慢性感染也是诱因
“曾有一名不断挤眼的4岁男孩被诊断为抽动症,抽血检查发现其链球菌指数过高。因此,有此情况的孩子,治疗抽动症的同时必须治疗感染,慢性感染也是抽动症的诱因”。罗教授提醒,生活中有很多例子,比如眼睛患结膜炎导致孩子养成刻板眨眼睛的习惯;还有小孩常常有呼吸道感染,如果因为这个,孩子总是不断地清喉咙也要小心;另外,为了避免抽动症遗传,建议做好基因检测。
如何预防治疗抽动症?
首先需要家长积极配合
抽动症是可以完全痊愈的。罗教授指出,需要家长积极配合,尽早治疗。因为抽动症治疗不仅靠药物,也要家长密切注意孩子的饮食、作息、情感宣泄、心理健康等。尤其是要解除孩子的心理压力,可以用“两指教育”法加以纠正引导,即食指表示指挥命令,让孩子清楚知道规矩而遵守规矩;拇指表示表扬,让孩子在规矩中获得更大的自由空间,多表扬,树立自信。
确立规矩减轻压力
过多约束孩子的自由会让他感到压力,所以要及早确立规矩。孩子在有序的规矩中生活,是压力最小的,这时他是自由的。家长要与小孩交流,定下明晰的规矩,要有原则、有界线,不要停留在空洞的命令。这样可以让小孩获得清晰的指令,同时获得更大的自由发展空间。
合理安排作业时间
很多家长反映孩子总做不完作业,于是不断呵斥,出现这种情况要规定孩子在指定的时间段完成作业,一旦完成就予以奖励,让他玩。如果不能在指定时间内完成作业,可以分时间段部分完成,如果还不能完成就降低目标,先完成50%,待完成后再继续加任务。这样不仅能帮助孩子养成快速做作业的学习习惯,也让孩子有自由放松的时间。
避免食用燥热食物
有些食物会促使抽动症的发生,比如含食物添加剂、色素、咖啡因的食品等,还应尽量避开热气、煎炸、辛辣的食物。另外,要注意皮蛋、煎炸等含铅多的食物,要尽量避免食用。
心理疗法是重要手段
心理疗法是治疗抽动症的重要环节,包括心理转移法、行为疗法、认知支持疗法。
心理转移法——是指孩子抽动发作时转移其注意力,缓解紧张焦虑。
行为疗法——是对孩子进行相反习惯的训练,比如发生抽动时进行闭口训练等。
需要注意,孩子患病,如果家长还唠叨、过分管制、训斥,会加重病情。要正确认识,抽动症不会影响智力,也不会有器官性病变,因此家长不要过分紧张,更不能把负面情绪传给孩子,应鼓励孩子,让他主动参与治疗。
拓展介绍:
罗向阳教授是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儿童神经专科主任医师,医学博士,英国牛津大学访问学者。现任中华医学会儿童脑科学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儿科分会小儿神经组副组长,广东省脑科学与脑病防治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康复医学会儿科分会常务理事,广东省抗癫痫协会常务理事。
曾多次主持广东电台“黄莺热线”、“健康之声”的儿童心理热线节目,在全国多地举办过儿童教育的相关讲座。创立“两指教育”理论,著有《用两个手指引领孩子健康成长》一书,该书结合中国国情和西方教育的最新成果,用理性科学的思维、实操性强的方法指导儿童教育实践,深受业内推崇和广大家长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