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黄帝内经》有云:“上工治未病”。此处所谓“未发”,实际上是已经有高危因素,有先兆小疾存在,即疾病时期症状较少且又较轻的阶段,在这种情况下,准确预测、及时发现、早期预防、早期干预无疑起着决定性作用。
从医三十余年,他是国内外儿童神经发育保健和康复领域的专家,心系婴幼儿的早期发展,从源头上对家长和孩子进行及时的指导与干预,让无数稚嫩的生命能够平安健康地成长,被众多同行医生和患者家属所推崇。
擅长儿童神经、精神、心理行为发育保健早期指导,高危儿(早产儿、剖腹产儿、小样儿、试管婴儿、高龄产妇儿等)的早期神经发育保健指导与管理,小儿神经系统疾病(癫痫,睡眠障碍,运动障碍,抽动障碍,头痛头晕,儿童多动症等)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婴幼儿神经精神、运动发育障碍的早期诊断和干预治疗等,他就是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广州市儿童医院脑病中心主任医师(技术二级)麦坚凝教授。
麦坚凝教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广州市儿童医院
脑病中心主任医师
麦坚凝教授认为儿童时期的很多神经发育疾病在婴幼儿时期已有迹象,而被忽视。普及婴幼儿早期神经发育和教育的知识,关注孩子早期的综合发育与教育,以及早期发现发育异常和发育障碍,对孩子们未来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今天我们就和大家一起分享麦坚凝教授的关于婴幼儿早期神经发育的一些常识和经验总结。
运动功能的发展
婴幼儿期的运动功能发育特点和水平可准确地反映神经系统的发育情况,也是客观评价与运动功能有关的中枢神经系统发育水平的依据。在幼儿期动作的发展可影响着其智力、情绪、个性的发展。
运动功能表现在动作能力、反射、姿势、姿势反射等(功能)方面以及动作的熟练程度(技能)。在神经系统调控下使原始的技能逐步提高为新的技能。随着神经系统发育的逐渐成熟,小儿的反射、姿势、姿势反射等运动功能表现出一定的特点与规律,即:
例如:先头竖直开始,然后才有坐位与立位的发育。
例如:俯卧位时,先有肩部、肘的支持,后有手部的支撑;先有上臂的摆动,肘和腕的屈曲伸展,才手指的精细运动出现。
例如:新生儿运动主要是全身运动,3~4个月后先后出现有近位关节及远位关节运动。
新生儿和婴儿早期的运动是反射性的、不随意的,例如:从握持反射至4月龄后的随意抓握动作。
在运动技能训练和学习过程中不能拔苗助长,要重视核心肌肉群的训练。
发育迟缓:
指在婴幼儿期运动发育落后于同龄儿,表现在精细或粗大运动发育的能力落后。其可能有多种转归。
发育障碍:
是发生在学龄前期和学龄期的特殊运动发育障碍,其主要特征是运动功能在协调性方面的明显障碍。重视可能发生发育性运动协调障碍的高危儿和婴幼儿时期出现的运动发育迟缓是早期发现运动技能障碍的关键。
运动发育迟缓常常是运动技能障碍的早期表现。由于0~3岁是运动技能发展的主要阶段,其中0~1岁是婴儿粗大运动发展的重要时期,1~3岁是婴幼儿双手的精细运动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应重视该时期的运动能力培养。在指导家长进行运动技能训练时,要注意动作姿势的质量和维持以及姿势转换过程的训练,在学习运动技能的过程中避免过早训练与年龄不相适应的动作或跳过某个动作阶段,例如,没有经过爬行就直接进入站立和步行阶段,这会导致脊柱发育异常。如果某一动作技能的相关核心肌肉发育不良将可能在年长和成年后出现问题,例如:脊椎病。
需要强调的是,给孩子足够时间和空间来自已活动,避免过多搂抱和不正常的抱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