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在迅速发育之中的事物,往往拥有无限可能,大脑也是如此,那正是脑瘫患儿康复的希望所在。
儿科主任医师,从事临床工作30余年,擅长小儿神经康复领域,治疗小儿脑积水、小儿脑瘫、精神发育迟滞(智力低下)、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癫痫、语言发育落后、运动发育迟缓、孤独症、抽动症、多动症等,她是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脑病中心主任医师肖华。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脑病中心主任医师肖华
我们时常强调,小儿脑瘫的早期诊断与治疗非常重要。那么,它重要在哪里,小儿脑瘫的康复基础、目的、原则又是什么?今天,我们主要分享肖华主任在这些方面的知识经验。
小儿脑瘫是指出生前或出生后一个月内由某些因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可伴有智力低下、癫痫、听觉或视觉障碍、语言或情感障碍、社交适应能力低、注意力不集中、行为异常等。
脑瘫的高危因素(按其存在的时期分为以下三类)
1)胎儿期(产前)高危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妊娠早期出血,妊娠高血压综合症,宫内感染,孕期放射线(或电离辐射)、化学、重金属污染,母亲孕期患病与用药不当、饮酒,胎儿宫内发育迟缓,脐带绕颈,前置胎盘,胎盘早剥,胎盘功能不良,胎儿宫内窘迫,孕妇年龄<18岁或>35岁等。
2)分娩期(产时)高危因素包括:新生儿窒息、难产、产伤、各种手术产,胎位异常,羊水过多、产程延长,骨盆异常,早产、低出生体重(不足2500克),双胎或多胎。
3)新生儿期(生后28天内)高危因素包括:新生儿颅内出血(缺氧、产伤),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病理性黄疸),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低血糖、酸中毒,抽搐,营养障碍。
脑瘫的早期表现(生后1-6个月内)
1)易惊跳、睡眠少或睡眠不安、喜欢被抱着睡、昼夜哭闹;
2)过分安静,不会笑,对外界声音或叫名反应迟钝,不会注视周围物体或追视眼前活动的物体;
3)竖头无力或抬头无力,头向后仰,身体易向后挺(打挺);
4)吃奶少或慢,经常呕奶,体重增加缓慢;
5)肢体发软或发硬,手握拳拇指内收,口舌和/或四肢震颤,双眼上翻,抽搐,头围过小或过大,眼睛斜视等。
关于小儿脑瘫的康复
康复基础:
人出生后的头3年,其脑发育是最快的,尤其是生后第一年。6个月时脑重量是出生时的2倍,1岁时脑重量已达成人的1/2,3岁时达成人的3/4。完全发育的大脑含1千亿个神经元。人出生后脑细胞数基本不再增加。生后脑重量的增加主要为神经细胞体积的增加,实触数量、长度的增加和神经纤维髓鞘的逐步形成,出生后脑在结构和功能上有调整自身以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脑有功能重组的功能,即受损伤的部位的功能可向对侧半球相应部位转移和由损伤部位的周边神经来代偿。当主要神经通路受损后则旁侧神经通路被激活启用,发挥主通路作用。未损伤的神经细胞的树突或轴突中向受损伤的神经细胞生长新芽,可能带来功能的恢复。
因此,婴幼儿时期特别是早期(0~6个月),是中枢神经系统损伤通过在功能上形成通路,轴突绕道投射、树突出现不寻常的分叉,产生非常规的神经突触的最佳代偿的时期。
此时患儿的异常姿势和运动还未固定化,脑损伤也处于初级阶段,所以说,脑的可塑性大,代偿能力高,恢复能力强,如果在这一时期及时治疗可得到最佳治疗效果。但过了一定敏感期后,损伤所造成的功能障碍将永久存在。
康复目的:
减轻脑损伤因素造成的后果,尽最大努力改善功能,提高患儿的运动能力、语言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争取使其康复到能接受教育和生活自立的程度。
康复原则:
1)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早期发现运动异常,尽早加以纠正,容易取得较好疗效。
2)综合治疗,持之以恒
利用各种有益的手段对患儿进行全面、多样化的综合治疗,除针对运动障碍进行治疗外,对合并的语言障碍、智力低下、癫痫、行为异常也需进行干预。另外,还要培养患儿对日常生活、社会交往及将来从事某种职业的能力。
3)家庭参与,协作进行
脑瘫的治疗是个长期的过程,短期住院治疗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许多治疗需要在家庭里完成。家长应和医生密切配合,共同制定培训计划,评估训练效果,在医生指导下纠正不合理的训练方法。
4)遵循规律,因人而异
促进正常运动发育,抑制异常运动和姿势,按小儿运动发育规律,进行功能训练,循序渐进地促使小儿产生正确的运动;分析患儿的心理,引发患儿的主动性,因人而异制定康复训练计划。
拓展介绍:
肖华主任先后从事临床儿科、新生儿科,小儿神经康复专科工作,熟练掌握儿科及神经康复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与治疗,对危重、疑难儿科病例具有较高的诊疗水平。
社会任职:广东省妇幼保健学会小儿神经学组委员、广东省儿童康复学会常务理事、广州市物理医学与康复学会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康复科医师分会委员、广东省女医师协会委员,中国临床康复杂志编委会评审专家、广州市卫生局专家委员会评审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