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专栏 | 李志斌:改善脑瘫患儿的睡眠状况,让孩子睡得更好

内心时常住着孩子,仿佛就能笑容不老。

脑瘫患儿睡眠紊乱会对孩子及其家人造成极大的干扰。为改善脑瘫患儿的生活质量,早期认识和干预睡眠紊乱是相当重要的。

从医27年,擅长小儿癫痫、脑瘫、多动症、抽动症、儿童行为障碍、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及小儿神经系统疾病危重症等疾病的诊治,她是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副主任医师李志斌。

 

李志斌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副主任医师

李主任指出,睡眠是促进儿童生长发育的重要生理过程,睡眠质量对儿童的身心健康有重要意义;脑瘫患儿由于脑损伤和发育缺陷,出现睡眠障碍十分常见。为了对脑瘫患儿进行更全面的康复指导,李主任在这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讨;本期,我们就来分享李主任的一些知识经验总结。

脑瘫患儿的睡眠障碍

QUESTION

问题

脑瘫患儿时常出现睡眠障碍。脑瘫共患病理性睡眠障碍的类型因发育年龄不同而异,一项关于学龄前期至青少年期脑瘫患儿睡眠的研究表明,打鼾、呼吸暂停、磨牙、夜尿和夜间醒转是脑瘫患儿睡眠障碍最主要的表现形式。

脑瘫患儿睡眠紊乱会对孩子及其家人造成极大的干扰。为改善脑瘫患儿的生活质量,早期认识和干预睡眠紊乱是相当重要的。

 

 

SOLUTION

解决

在临床上,李主任发现大多数脑瘫儿童有不良的睡眠习惯,而家长对此并无认识。因此,她认为对家长进行睡眠卫生教育十分必要。

李主任提出,家长的睡眠卫生教育包括以下7个方面:

(1)患儿的睡眠环境:必需要安静,光线比较暗,室温不过热。

(2)实行严格的入睡、起床时间,加强昼夜生理节奏周期的培养。

(3)患儿卧床时应避免饥饿,上床时或夜间不宜饮水过多,以免扰乱睡眠。

(4)患儿最好单独睡小床,研究证明小儿单独睡比和母亲同床睡能睡得更好。

(5)使小儿学会自己入睡,不要抱、拍摆着或含着奶头入睡。由于睡眠周期决定小儿夜间会醒,学会自己入睡的孩子夜间醒来能自然地再次入睡,进入下一个睡眠周期;如小儿睡前养成要哄或含奶头的习惯,夜间醒来也会要求同样的条件,达不到则哭闹。

(6)睡眠前1~2小时避免剧烈活动或玩得太兴奋。

(7)白天睡眠时间不宜过多。

 

行为疗法对改善脑瘫患儿睡眠状况亦有帮助,在此提出3点:

(1)促使建立或恢复正常的觉醒/睡眠节律,主要是采取措施,促进和增强白天的精神和体力活动。

 白天精神处于兴奋状态、躯体处于活动状态,人的机体在夜间才能自然而然地处于静止和安息状态,这是有利于入眠的。小儿即使夜间睡眠不好,仍应尽量按时起床,每日白天定时在日光下进行一些活动,阴雨天时可在强光照射下在室内进行,但应避免过度紧张,体力活动应避免过度劳累。

(2)卧床前使精神和躯体尽量松弛。

晚餐不要太晚,应进食易消化食物;晚餐后避免进行过于兴奋的娱乐活动;睡前可用温水泡脚,聆听一些轻柔的音乐等。

(3)控制每次睡眠时间,保证有效睡眠。

 

如上述方法仍无法帮助患儿入睡,也可酌情短期使用镇静催眠的药物,包括苯二氮卓类安眠药和一些改善睡眠节律的药物如褪黑素等。安眠类药物可在短期内服用有效,但很快因药物耐受致疗效不佳;改善睡眠节律的药物不但对减轻入睡困难、频繁夜醒和早醒有帮助,对减轻痉挛和改善日间行为亦有帮助。

拓展介绍:李志斌,女,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副主任医师,儿科学硕士。1991年起从事小儿内科工作,2006年和2012年加拿大卑诗省儿童医院高级访问学者,其后作为主要成员参与为期五年与卑诗省儿童医院合作的广东省促进残疾和癫痫儿童的医疗技术推广项目。现为广东省抗癫痫协会理事。主要擅长于小儿癫痫、脑瘫、多动症、抽动症、儿童行为障碍、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及小儿神经系统疾病危重症等疾病的诊治。